第四届陈嘉庚精神奖——马大无语良师中心及拿督陈联顺齐膺殊荣

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在2014年创立“陈嘉庚精神奖”,从创立至今共奖掖两个单位及两位社会人士,即李氏基金、蒙福少年城、杨贵谊博士及丹斯里拿督郭鹤尧,受奖者皆是当代“嘉庚精神”最佳体现者。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希望透过这些受奖者的事迹,实现并落实“嘉庚精神”的普世价值,为社会塑造正面楷模、凝聚良好的社会风气。

“第四届陈嘉庚精神奖”评选委员会在2017年5月份正式启动。“陈嘉庚精神奖”的宗旨为纪念陈嘉庚,表彰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热心慈善的公民或公民企业,亦鼓励个人或团体无私奉献及参与国家、社会、文化、教育的公共建设事业。评选委员会认为陈嘉庚先生除了注重教育外,也看重科学科技,因此决定增加“核心精神”细项,即“科技兴邦,开拓创新”及“诚毅经营,服务社会”,体现陈嘉庚思想的开放与创新。

经过6月的正式接受提名,7月的遴选审核及8月的评选后,“第四届陈嘉庚精神奖”评选委员会经过慎密深入的审议之后,决定颁发“第四届陈嘉庚精神奖”予马来亚大学无语良师中心已故拿督陈联顺。

2017年 “陈嘉庚精神奖” 评选阵容由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组成,包括周素英、戴炳基、拿督黄子坚教授、黄循营、林福南及梁家兴博士。本届评委会表示,今届受奖单位与受奖人皆是为推进教育事业默默付出,其不居功、无私奉献的精神,皆再现陈嘉庚服务社会的核心精神,应该奉为楷模。

“第四届陈嘉庚精神奖”评委会代表梁家兴博士致授奖词。

“在病人眼中,无语良师被视为英雄,他们征服了死亡,并实现了无私奉献的愿望。”马大无语良师中心总监苏毅教授致领奖感言时表示,感谢陈嘉庚基金提供了这个平台,让中心借此向公众传达无语良师大体捐赠计划,并对所有捐助者及其亲属表示衷心感谢。      

2011年,马大从台湾慈济大学引进无语良师计划,2012年成立马来亚大学无语良师中心,向社会灌输捐赠大体的正确观念,虽创立的历史不久,但在本地的医学发展上,可说是重要推手,具有前瞻性。马来亚大学无语良师中心自成立以来,举办过19届无语良师工作坊,让医学系学生可以透过 “无私奉献” 的无语良师(大体捐献者)来进行模拟手术,学习解剖专业。除了能够让医学系学生实际学习基本解剖及人体认识,该项计划希望培养专业与人文具备的医务人员,在课程中礼遇大体的做法及仪式,旨在启发学生的慈心,让他们在未来的行医生涯,能够以同理感恩的心关怀病人。

马大无语良师中心总监苏毅教授(中间者)、副总监Si Lay Khaing 副教授(右)及行政主任谢添荣(左)感谢陈嘉庚基金提供平台,让公众了解无语良师大体捐赠计划,并对所有捐助者及其亲属表示衷心感谢。

第四届精神奖评委会代表梁家兴博士在颁奖典礼致词时表示,陈嘉庚把毕生积蓄献给社会、献给教育,然而他并非只是一味地出资办学与建设,而是善用地理优势,开办技职学科,培育特定领域的专业人才,促进国家进步与发展。因此,“开拓创新,科技兴邦”亦是陈嘉庚在教育上理念与目标。梁家兴表示,马来亚无语良师中心亦符合陈嘉庚这方面的教育理念,默默为国家未来培育一群具备专业与人文素养的医务人员。

另一位“第四届陈嘉庚精神奖”受奖人,是“南院署董”已故拿督陈联顺,他生前活跃于社团,曾任马来西亚陈氏宗亲总会会长、新山中华公会会长、柔佛潮州八邑会馆及南方大学学院署理董事长等,其中以“南院署董”的职衔最深植人心。

马来西亚华社民办教育,“缺钱”和“筹钱”是件大事,筹款活动是一波接一波的,在“筹钱”上,陈联顺是干劲冲天的“急先锋”。不仅在1995年,为南院校舍施工的 “五二八万人宴” 上筹得8万多令吉,至此之后,凡其他有关南院建校发展的募款活动,几乎每一站他都亲力亲为推动与参与。他甚至曾经扬言,若筹不够钱,他连自己的工厂和产业都拿去卖掉。代夫领奖的拿汀郑惠珍在致词时表示,陈联顺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座右铭是 “义所当为,毅然为之,竭己之力,奉献社会” ,相信认识陈联顺的人也许还会有一个印象:那就是他的背影。他常穿着白色衬衫,手拿一个南院环保袋,走在校园,走进社团和群众里,见人就说: “我又要去为南院 ‘找钱了’” 。这个画面,联顺的身影,让她一直无法忘怀。

拿汀郑惠珍致领奖感言时说,希望借此陈嘉庚精神奖的颁发,能对同样在为社会奉献的朋友及志同道合者,带来正能量。

评委会代表梁家兴博士在致词时说,南院各项硬体建设虽不是陈联顺一人之功劳,但其生前亲力亲为参与、推动、鞭策各项筹募活动的精神,令人动容,而扬言宁愿变卖产业来建设校舍的言论,为人直肠直肚的陈联顺,确实不失陈嘉庚 “倾家兴学”之风,膺获今届陈嘉庚精神奖亦是实至名归。

“第四届陈嘉庚精神奖”得主马大无语良师中心及已故拿督陈联顺之领奖代表与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发起人、评委会代表及前任中国驻马大使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