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学生陈嘉庚常识比赛
自2018年起,为了能加深莘莘学子对在地华人社群文化的关怀,陈嘉庚基金将“探求本源”列为活动宗旨之一,在赛题中扩增了华人社会与文化的部分,也在导览与分享活动中纳入华人文化的元素。鉴于前四届的晋级赛及决赛都在雪隆一带举办,因此陈嘉庚基金决定移师到华人移民重镇的新山,与历史悠久的新山中华公会携手联办“第五届中学生陈嘉庚常识比赛”,以提高全国中学生对南马华人社区与历史的见识。
为了让更多学生有机会接触及参与常识赛,主办方自第五届起,取消对各校参赛队伍数量的设限,并对于参赛队伍较多的学校提供报名费的优惠,惟每校最多只有3个晋级名额,并以该校最高分的3队为准。基于整体制度上的调整,本届的报名非常踊跃,参赛人数再次突破新高。2019年6月15日上午11时,全马共有87支来自独中、国中与国民型中学的参赛队伍,参赛学生人数达435名(每队5人),同步在巴生、大山脚、亚罗士打、怡保、新山、麻坡、关丹、亚庇及美里9个赛区进行初赛笔试,场面热闹。比赛当天,主办单位负责将赛题送往赛区,并把关监考,以确保比赛过程顺利、严谨与公正。
此项活动亦获得各地学校热烈响应与协助,初赛笔试赛场分别定于巴生兴华中学(雪隆森)、亚罗士打吉华独中(吉打区)、大山脚日新独中(槟城区)、霹雳育才独中(霹雳区)、新山中华公会(柔南区)、麻坡中化中学(柔北区)、关丹中华中学(东海岸区)、沙巴崇正中学(沙巴区)、美里培民中学(砂拉越区)。

每队由5人组成,所有队员都必须参与笔试。初赛共设100道题目,为时45分钟,参赛者不允许在比赛过程中开卷或讨论。交卷后,每位参赛学生皆获得参赛证书一张,以示鼓励。初赛的出题范围主要围绕陈嘉庚的生平事迹及华人社会与文化,赛题是由相关知识的专才,即马来亚大学中文系高级讲师郑庭河博士及新纪元大学学院马来西亚历史研究中心主任廖文辉博士出题或审核。
初赛结束后,由工委会成员安排批卷及统计分数,并在6月中旬通过新闻文告、官方面子书与电子邮件发布赛果。而赛事的抽签仪式于6月26日上午11时在陈嘉庚纪念馆进行。仪式由工委会联合主席陈松青主持,并通过陈嘉庚基金的官方面子书现场直播。在初赛笔试中总得分最高的4支队伍将在首轮抽签,且优先分到十六强中4个不同的小组里,而其余的队伍则将进行第2轮抽签,并分配到个别小组,以此选出各自的对手。
成功晋级准决赛的8支队伍分别是巴生兴华中学(第一队)、巴生兴华中学(第三队)、巴生兴华中学(第七队)、吉隆坡循人中学(第一队)、吉隆坡中华独中(第二队)、吉隆坡中华独中(第三队)、巴生中华独中(第二队)及巴生光华独中。在7月7日(星期日)上午8时30分的较劲后,四强在新山中华大厦诞生,他们是吉隆坡中华独中(第二队)、巴生兴华中学(第一队)、巴生兴华中学(第三队)和巴生光华独中。
经过四强的龙争虎斗后,巴生兴华中学(第三队)成功夺冠,吉隆坡中华独中(第二队)称亚,而巴生兴华中学(第一队)与巴生光华独中各获季军、殿军;个人表现优异奖得主则是来自巴生兴华中学(第三队)的李钧皓。
“中学生陈嘉庚常识比赛”作为本地少有且具特色的常识赛,不仅设有紧张又刺激的限时抢答环节,主题导览与分享活动更是赛会的一大亮点,让学生有机会同时接受知识与文化的熏陶。此户外导览作为比赛的配合活动乃始于第二届常识赛“吉隆坡老街历史事迹导览”,主办方希望借此活动带领莘莘学子离开课堂,乃至熟悉的州属地域,按照设计路线参观文物馆、纪念碑、老街等,亲身走访教科书外的历史场所与文化轨迹。

导览志工在绵裕亭大合照。

导览活动安排在7月6日晋级赛之后,参赛同学和带队老师在主办单位的安排下分为三组,分别是拓新组、诚信组及弘毅组,并依据三条不同的路线,个别由南方大学学院中文系古迹巡礼小组负责带领与讲解。此次导览行选择参访绵裕亭中华义山、哥文茶文化园林华侨殉难公墓、柔佛古庙、陈旭年文化街、新山广肇会馆文物馆以及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无论是新山华人的历史、文化或是生活面貌,都能在这一次的导览行中有所认识与了解,借此户外学习,亦促进各州属之间的文化互动交流。
在7月7日准决赛之后,每队参赛队伍在全体面前分享参与导览活动后的心得。每队的同学都各献才艺,用自身擅长的表达方式分享心得与感想,如制作视频及投影片、改编歌曲、绘画及戏剧表演等方式,其中内容与形式皆富有心思,展现出学生对华族历史的理解与感动。
主办方特邀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助理馆长徐达伟、新山福建会馆署理会长颜亚典、“新山时光小旅行”的负责人蔡皓葳、南院中文系古迹巡礼小组组长郭俊延及陈嘉庚基金执行员林欣仪担任分享活动的评审。最终吉隆坡循人中学(第一队)、巴生兴华中学(第七队)、吉隆坡坤成中学(第三队)、吉隆坡中华独中(第二队)、宽柔中学古来分校(第一队)及吉隆坡坤成中学(第一队)因分享内容具启发性而赢得评审的赞赏,同时获得现金奖励,其他参赛队伍也获参赛证书一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