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贤交辉系列】“南大精神领航人陈六使”特展

2015年对陈嘉庚的女婿李光前进行了研究与展示,完成了李光前特展、陈嘉庚与李光前巡回展的策展工作之后,纪念馆同仁对“先贤交辉”的展览与出版计划更有信心,希望这个活动系列将会逐渐形成意义完整的叙事系统。在这样的期待之下,纪念馆坚持以陈六使为下一个“先贤交辉”的展示对象。2016年12月17日,陈嘉庚纪念馆迎来“先贤交辉”系列特展之“南大精神领航人陈六使”,讲述南洋大学倡办人陈六使的生平事迹。纪念馆邀请到马来西亚南洋大学校友会联委会主席周增禧与陈嘉庚之孙陈君宝担任开幕人,与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发起人陈凯希和陈友信在纪念馆展厅共同主持开幕仪式。

开幕仪式当天,纪念馆也迎来陈六使研究所所长莫顺宗博士、南大教育与研究基金会执行长陈培和、财政岑瑞楼、副执行秘书叶金辉、马来亚南洋大学校友会副秘书陈庆地博士、南大校友李业霖、莫泰熙、李万千、柯木林、拿督谢诗坚博士、厦门大学分来西亚分校校长高级顾问范智全、南方大学学院院长祝家华副教授,以及其他社团、独中、大专的代表拨冗莅临。

陈凯希(左起)、陈君宝、周增禧与陈友信共同主持特展开幕仪式。

陈凯希(左起)与陈友信带领拿督谢诗坚博士参观陈嘉庚纪念馆。
左四为锺启章。

有别于以往以黑白历史旧照为主的展览设计,陈嘉庚纪念馆这次邀请画家以水彩、原子笔及墨汁等颜料,为这段黑白记忆注入鲜明的色彩,衬托出陈六使不凡的生平写照及民间筑起南大的光辉岁月,带来耳目一新之感。与此同时,纪念馆也打造南大校友的群像,展现南大作育英才25年,人才满天下。陈六使特展持续对外免费开放至2017年8月,开幕当天随即迎来第一批来自吉兰丹中华独中、林连玉基金槟州联委会、森美兰联委会、昔加末联委会、森美兰大会堂等访客,之后也陆续获得不少学校、社团和社会人士的捧场参观,例如:吉隆坡坤成中学、厦大马来西亚分校的学生,以及马来西亚创价学会、南侨机工后裔等。

陈六使是华人领袖和慈善教育家,他与李光前在50年代皆是举手投足都会牵动世界胶坛行情的橡胶矩子。陈六使与陈嘉庚更是渊源匪浅,两人关系始于陈嘉庚在家乡创立的集美小学。陈嘉庚对陈六使毕生影响至深,无论是陈嘉庚的为人处世、创业经营、倾资兴学、为国为民方面,视陈嘉庚为父执辈的陈六使都引以为典范,且对前者敬重有加。年龄相隔23岁的陈六使和陈嘉庚是同乡人,来自福建省同安县集美乡,南洋事业已露锋芒的陈嘉庚于1913年返乡创办集美小学,17岁的陈六使是当时的受惠学子之一。两年后,陈六使尾随兄长的步伐过番谋生,在南洋的第一份工正是在陈嘉庚的橡胶园做粗活,良好工作表现助他一步步坐上经理之位,这9年时间也为自己开拓了自立门户的基础。

1933年中旬,陈嘉庚有限公司因财务陷困而被迫缩减业务之际,连带影响长期资助的集美学校及厦门大学,陈六使以自家公司“益和树胶公司”名义承租前者的麻坡树胶厂,并将工厂利润以月捐形式全额充作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的校费,作为两人的“君子协议”。当陈嘉庚决定移居中国,为祖国与海外侨民效力后,陈六使从陈嘉庚手中接过“侨领”的重任,顺利成为新加坡福建会馆、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怡和轩俱乐部等重要社团的领袖。

1953年,选择在新马落地生根的陈六使为华侨子弟的升学出路开山劈道,倡议建立第一所海外华文大学——南洋大学,并认捐叻币500万元作为建校基金,其领导的新加坡福建会馆亦献赠550英亩土地为校址。此议一出,随即在新马两地掀起一股捐出一日所得的“全民运动”,南大的一砖一瓦许多出自市井小民的血汗钱,如小贩义卖、三轮车夫义踏、大排档义炒、理发师义剪、舞女义舞、计程车义载等。南大的落成如同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发起人陈友信在开幕仪式上致欢迎词时所形容,南大作为海外华人教育文化的最高象征,是南洋华人的精神家园,它凝炼了华人先辈百多年来在海外自筹自助、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力求上进的兴学传统,后人逐渐将它形容为“南大精神”。“陈嘉庚与陈六使在新马是一个时代的标杆性人物,对新马影响深远,因此应通过更多活动让后人了解他们的精神,也希望南大精神能通过普及化推动,唤起新一代人对陈六使的认识。”马来西亚南洋大学校友会联委会主席周增禧致辞时也提到,南大的由来是世界华人史的特殊现象,展现了陈六使对民族前进的关怀,南大当年扮演百年树人的神圣角色,让无数面对升学和就业难题的马新华人子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细数从陈嘉庚到陈六使的历史贡献,那是从“嘉庚精神”到“南大精神”的一脉相承与阐扬光大。这股力量升华为一种强烈的精神感召,引导着后来者投入兴办教育、社会公益的伟业。南大是华侨在新马落地生根的寄托和曙光,亦是华社守护母语教育的堡垒,纵使南大校园不复存在,但南大精神和内涵长存华社。

.基金发起人与开幕主宾及“从陈嘉庚到陈六使的历史贡献”座谈会主讲人、回应人和主持人合影。
左起为陈亚才、莫泰熙、陈凯希、陈君宝、周增禧、柯木林、陈友信、李业霖与拿督谢诗坚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