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与南洋华人抗战”历史座谈会

配合“纪念马来亚二战蒙难人民”系列活动,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马来亚二战历史研究会、雪隆广肇会馆、雪隆海南会馆、雪隆惠州会馆、雪隆潮州会馆、雪隆茶阳(大埔)会馆、雪隆嘉应会馆于8月15日下午3时至6时,在隆雪华堂光前大礼堂联办了以“二战与南洋华人抗战”为题的历史座谈会。此活动亦为了纪念南侨机工赴华参战80周年。

该座谈会分为两个场次,第一场次为学术座谈会,分别邀请了日本大阪大学经济法科亚太研究中心研究员渡边洋介博士、中国滇缅抗战史专家戈叔亚、砂拉越学术研究会会长兼云南华侨机工历史研究会海外名誉会长林韶华博士和中国华侨博物院名誉院长陈毅明教授担任主讲人;第二场次为“我们的英雄父辈——南侨机工”分享会,邀请了南侨机工后裔陈达娅、汤晓梅和张云鹏担任主讲人,并由CCTV纪录片《南侨机工——被遗忘的卫国者》总导演张兵担任回应人。

渡边洋介博士表示,日军曾于1930年代,在新加坡和廖内群岛秘密购买土地,被称为“南方事业行动”(The Nanpo Operation)。他认为,这是日军最早向东南亚扩张政策的前奏。然而,根据新加坡国立图书馆的原始文献中所记载,这项计划可能是由日军参谋总部秘密部署侵略马来亚的计划,并早在1910年代即已开始,比侵略行动早了30年。


该计划的主脑为日本陆军参谋本部第二部部长宇都宫太郎,并由小山秋作担任代理人,于1910年11月分别与阿依惹岛上华裔地主,以及廖内群岛的阿都拉曼苏丹达成两项土地买卖协议。于此,阿都拉曼苏丹的原目的是为了引进日方、增强势力以对抗荷兰,然而日本政府却对反荷兰一事态度冷淡,且对宇都宫太郎的收购土地计划不感兴趣,直至1922年宇都宫太郎因癌逝世后,此计划仍不了了之。虽然如此,这项计划依然值得关注,因它反映了日本陆军参谋部早在20世纪初期,已有侵略、殖民东南亚的念头和计划。

主讲人:渡边洋介博士

戈叔亚表示,在杜聿明部撤退的历史中记载,有约1500名伤病员因无法跟随部队徒步撤退,又不愿被俘受辱,而自焚殉国。他本人曾在参与纪录片《风雨滇缅路》的拍摄期间,耳闻该部队的卫生员刘桂英谈及这段故事;然而他却未曾在查阅史料,或于1980年代多次采访当时的军部参谋邹德安之际,听闻他提及此事。为查清此事,戈叔亚曾多次前往缅甸,并沿着远征军撤退路线进行考察。经查证,历史上记录为“莫的林”的地方实为“莫的村”。他采访了“莫的村”的年迈居民,后证实当时确实有中国军队进入“莫的村”短住几天,并在村子附近烧毁汽车。尽管他多次前往考察,依然无法找到伤病员自焚的痕迹,因此此事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主讲人:戈叔亚

林韶华博士说,适逢南侨机工赴华参战80周年,砂拉越华人学术研究会作为海外研究南侨机工的主要学术团体之一,获云南省南侨机工回国抗战历史研究会邀请,重走滇缅、滇黔公路,并走访了三座南侨机工纪念馆,被南侨机工精神深深感动。她认为,南侨机工的精神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维护和平,崇尚正义。南侨机工有许多为第二代华侨,在南洋出生长大,然而当中国有难时,他们考虑到一旦中国沦陷,南洋也难逃魔掌,因此毅然回国支援抗战;第二,不畏艰苦,化险为夷。南侨机工在滇缅公路上饱受各种困难,但每次都能化险为夷,体现了他们的智慧;第三,贴近草根,甘于淡泊。

南侨机工在抗战胜利后部分留在云南,部分回到了侨居地,但他们都过着低调的生活,鲜少向人提起他们的事迹。尽管如此,不少南侨机工的后裔,在了解其父辈的事迹后皆深受感动,纷纷主动为传承南侨机工精神及其历史作出许多努力。林博士补充,在各界及海内外学者的努力下,南侨机工的历史也引起了各国的关注,如今已成功入选“联合国世界记忆工程”,成了人类文明的一笔精神财富。

主讲人:林韶华博士

陈毅明教授认为,南侨机工之所以回国抗战,全因他们持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然而南侨机工中除了华侨,也有印度、马来、越南、缅甸等外籍人士。由此可见,南侨机工不仅仅是因为爱国精神而赴华参战,更是为了实践伸张正义的国际道义责任。她说,对南侨机工的英雄事迹加以肯定、纪念和宣扬,是一种社会责任,更是推动社会进步与文明建设的方法。近年来,中、马、新等地都积极努力地保存及宣扬这段历史,尤其马来西亚人民自战后便建立了许多纪念碑,且持续了好几十年。这除了纪念华人在日占时期遭受不人道对待的惨痛记忆,也是一种“居安思危”的表现,并重视、学习及传扬先辈为了维护正义与和平,直面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理念。

主讲人:陈毅明教授

第二场:南侨机工后裔分享会

透过整理大量的历史照片,以及由照片串联的南侨机工故事,张云鹏叙说,许多的南侨机工原先在各自侨居地已有十分稳定且优越的生活,但当国家有难时,他们立刻奔赴滇缅公路,协助运输军需物资,支援抗战。滇缅公路全程绕着山建,路线曲折崎岖,故有许多机工在运输途中车祸殉职,与南洋亲人的离别成了永别。由于当时讯息传达不便,在南洋的亲人无法得知在云南的南侨机工的生死情况,终其一生都在期待着自己的亲人回来团聚,也因此抱憾逝世。南侨机工回国支援抗战,让日军原先快速侵略中国的计划告吹,也造成了日军对南洋华侨的憎恨,并促使他们在占领新马时展开报复性的大检证,屠杀了许多华人。南洋华侨在战时作出了许多贡献和牺牲,在战后却不被重视,甚至有许多机工晚年生活贫寒。尽管如此,他们依然无怨无悔,这样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南侨机工后裔张云鹏

陈达娅表示,她的父亲——陈昭藻是1939年3月13日第二批回国的机工。当时他已39岁,身边带有一名未满10岁的女儿。为了能报名成为机工,陈昭藻将年龄改为34岁,并把幼年的女儿托人带回家乡海南,自此即未能再见一面。陈昭藻先是在国民政府临时设于仰光的汽车修配厂里装配美国汽车,尔后随着战事被委派到下关及腊戌工作;惠通桥炸断后,陈昭藻在昆明黑林铺美军第十修理和祥云云南驿美军十四航空队后勤服务,直到战争结束。这些事迹都是其父亲鲜少向她提起的,是后来陈达娅自己进行南侨机工研究工作时,四处收集文物、档案记录后才发现的。陈达娅表示,战后的陈昭藻一直过着十分节俭的生活。其生前只穿过两套衣服:一套是洗得发白的劳动布工作服,另一套则是银灰色的棉布中山装。她续说,那套中山装是其母亲偷偷做给父亲的衣物,而父亲陈昭藻生前也仅在其复员到马来西亚的战友前来探望他时,穿过一次。

南侨机工后裔陈达娅

在研究南侨机工的历史时,汤晓梅除了采访南侨机工、收集大量的口述历史,她也参考了许多当时留下的档案、文件书稿等,当中有一份《西南运输公司汽车运输队华侨第二大队人员动态月报表民国三十六年六月卅日填报》,记录了以王亚能为中队长的华侨先锋第二大队第六中队,全队134人,当中有94人是外籍司机。根据这份文件,初步确定外籍司机的国籍及人数分别为印度籍55人、马来籍18人、缅甸籍11人、印尼籍2人、未确定国籍8人。汤晓梅认为,这些外籍司机之所以会参与南侨机工,理应不仅仅是为了一份工作,毕竟许多南侨机工当时有着更好的工作待遇,因此可推断他们参与南侨机工的原因,主要还是出于对和平的热爱。

南侨机工后裔汤晓梅

三位南侨机工后裔分享完毕后,回应人张兵也针对他在拍摄CCTV纪录片《南侨机工——被遗忘的卫国者》期间的经历,分享感想。他表示,为了构筑真实的战争影像和氛围,该制作历时两年先后到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美国,以及中国海南、福建、广东、重庆、陕西、吉林等地拍摄,且寻找当时健在的14名老机工,由他们亲口讲述80年前的那段历史。此外,张兵也说,南侨机工的命运与抗战时期的历史大事件和大背景密不可分,而通过南侨机工们的真实叙事,也将有助于理清人们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环境和位置。

“纪念二战蒙难人民系列活动”大会联合主席、协办单位代表、新书赞助方代表、南侨机工后裔代表及“二战与南洋华人抗战”历史座谈会主讲人和回应人合影。(第一排左起为陈毅明教授、汤晓梅、李振光JMW、陈凯希、YB倪可敏、拿督翁清玉、高嶋伸欣教授欧、林志伟、林韶华博士;第二排左起为陈松青、渡边洋介博士、候韦美、锺启章、戈叔亚、张云鹏、陈达娅、张兵及杨佐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