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庚讲座:“ 探寻被遗忘的先贤事迹 ——庄希泉、辜鸿铭和黄重吉”
为了发扬陈嘉庚的精神,促进文教事业的发展与加强社会各界的对话,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于 2017年 3月起,不定期举办“嘉庚讲座”。讲座以不同维度向公众讲述陈嘉庚的事迹或与陈嘉庚生平有关的人、事、物,以此体现陈嘉庚的教育理念与人文关怀。此外,本基金也同样珍视和陈嘉庚先生有相似生平事迹的历史人物,为先贤举办讲座,除了弘扬其人的精神风范,亦期许后人铭记其人的贡献。
自2017年起,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一共邀请了三位重量级的历史学者,分别是严春宝教授、黄贤强教授、廖文辉博士莅临主讲“嘉庚讲座”,他们分别探讨过林文庆、伍连德及许云樵三位先贤的事迹。2018年,本基金秉持弘扬先贤风范的宗旨,连续举办了三场“嘉庚讲座”,所探讨的先贤分别是庄希泉、辜鸿铭和黄重吉,庄希泉专题与辜鸿铭专题的主讲人为钟兆云;黄重吉专题的主讲人为林德顺博士。值得一提的是此辜鸿铭专题和黄重吉专题“嘉庚讲座”是本基金首次将“嘉庚讲座”的讲坛移至外地与友好组织一同联办,创下了“嘉庚讲座”开办以来的新纪录。
为了探讨贡献仅次于陈嘉庚,却又鲜为人知的庄希泉,于是2018年的首场嘉庚讲座就以探讨侨领庄希泉为题,由中国传记作家钟兆云于2018年4月14日在陈嘉庚纪念馆开讲。
当天,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文化中心副主席锺启章代表基金致辞,他表示庄希泉视陈嘉庚为榜样,是影响力及贡献仅次于陈嘉庚的侨领。庄希泉早年为孙中山的革命南下募款,在南洋经商致富后,不忘办教育回馈社会,并参与马新两地的华人事务,后来回归中国后,投身侨务,不辞劳苦,这位百岁老人于1988年去世。
他也指出庄希泉和陈嘉庚都是杰出侨领的代表,其人生轨迹与陈嘉庚相似,亦是志同道合的好友,庄希泉是提出向陈嘉庚看齐的第一人,也身体力行追随了陈嘉庚的风范。他表示庄希泉为民族努力的那份精神值得后世学习。
钟兆云在讲座中讲述了庄希泉在南洋度过的前半生,及其在中国度过的后半生,他提及庄希泉是陈嘉庚的好友,也是继陈嘉庚后担任过中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侨联主席的著名侨领。
据他介绍,庄希泉早年追随孙中山,为辛亥革命两下南洋筹款,在庄希泉的回忆中,华侨华人对于中国革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庄希泉后来在新马地区办实业、兴教育,包括创立中华国货公司、参与筹办新加坡南洋女学校。后来回到中国后毁家纾难,从事抗日救亡等民族主义活动。庄希泉在南洋最轰动的事迹就是与英殖民总督打官司时,告败了总督,尽管庄希泉仍难逃后来举家被遣返中国的命运。而当时尚年少的庄炎林则随着父亲一起被遣返,庄炎林现年97岁,为庄希泉基金会主席,被誉为“中华第一老铁人”。
庄希泉也是在侨界率先提出“向陈嘉庚先生看齐”的侨领,1949年,庄希泉在怡和轩演讲时提及了他对陈嘉庚的钦佩之情。钟兆云认为,庄希泉的一生一次又一次向陈嘉庚看齐,不止肯定陈嘉庚之伟大,也能通过庄希泉的一生更了解陈嘉庚的精神。
庄希泉被遣返中国后,故事并未结束,在抗战期间,他也投身抗日活动。回归中国后,庄希泉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在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作为中共中央特使,赴新加坡邀请陈嘉庚回国参政,并代表中共政府接受南洋华侨献旗。而后协助陈嘉庚筹建全国侨联。他年逾九旬参加中共,成为中共历史上年龄最大的新党员。
讲座结束前的问答环节中,有出席者提出庄希泉本人为新马华教运动之先驱,今次讲座意义非凡,并进一步提出与钟兆云合作及分享资料,以作日后研究用途。此次讲座仍出席者更深入认识庄希泉的事迹,在问答环节中,更让出席者认识到这位华教先驱人物。
主讲人:钟兆云

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与槟州华人大会堂联办的辜鸿铭专题“嘉庚讲座”,于4月15日在槟华堂二楼会议厅顺利举行,题为 “寻根、报国与抗争——辜鸿铭的文化自信与启示”,吸引逾50人出席。
槟华堂署理主席丹斯里陈坤海硕士代表联办单位致辞时指出,这场讲座除了探讨及弘扬显现风范,也期许后人铭记他们的贡献,而海峡华人先贤辜鸿铭正是值得探讨的先贤人物。此外,陈坤海亦代表联办单位赠送纪念品予钟兆云,陪同者有讲座主持人槟华堂文学组副主任拿督斯里李尧庆博士、槟华堂副主席准拿督郑荣兴、准拿督郑达明、林月丝女士(朵拉)及准拿督王益辉。此外,中国驻槟副总领事张莉阁下亦应邀出席。
讲座期间,钟兆云从文化角度课题切入,畅谈辜鸿铭的文化自信,探讨其特殊身世及其历史地位。他提及辜鸿铭的历史地位应为一名“改变崇洋媚外的中国”之人物,辜鸿铭一生都在追寻自己的身份认同,尽管辜鸿铭自幼刘学西方,却有深厚的西学造诣与国学功底,早期生活欧化,但服赝中国文化后,决极力维护中国的伦理与价值观。
辜鸿铭虽为化外之人,却坚持以复古建立自身的文化自信。辜鸿铭一生四洋,满腹经纶,是学贯中西的怪杰,他之所以立志于以复古抗衡西化,主要原因是他见识到中国的文明与秩序立基于中国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这与西方弱肉强食的秩序不同。
钟兆云认为辜鸿铭被誉为“中国在世界唯一之宣传员”并非浪得虚名,在巨变的时代里,中国除了得面对西方强势的政治入侵,也得面对文化入侵。辜鸿铭自命为世人指引正道,在动乱的世界里,他试图以中国儒家的和平观点来改变世界,只因他超前地看到中国的礼坏乐崩及崇洋媚外的文化危机急需纠正,并认为自己也能似传教士一样将自身的文明用以改造自己和他者。
此次讲座由槟华堂文学组副主任拿督斯里李尧庆博士主持,讲座也吸引了诸多槟城民间文史工作者出席,如郑永美、黄木锦等人。在提问环节,郑永美更频与钟兆云交流,并将自己的著作赠送予钟兆云,郑永美对辜鸿铭家族在槟城的事迹如数家珍,使得问答更富趣味。讲座于下午5时圆满结束,缔造了两地接力讲座的创举。
主讲人:钟兆云
黄重吉(1892-1966)是著名闽南籍华社领袖,他在致富之余,不忘奉献社会。 为了重新探讨这位被尘封已久的先贤,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联合马来西亚黄氏登进家族会(登进会)、巴生福建会馆一同联办了“视公事为己事:黄重吉志记”,并邀请了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高级讲师兼马来亚大学马来西亚华人研究中心主任林德顺博士莅临主讲,并由基金会员、独立文史工作者刘崇汉先生主持。
登进会总务黄更强在致词时表示,今天的会馆组织,除了该延续推动办教育与母语教育的传统,也应该重视文化事业的开拓。他指出,华裔先贤中有光为人知的叶亚来、陈嘉庚,也有鲜为人知的黄重吉,而讲座的非凡意义就是重探这位先贤的事迹。黄更强表示,黄重吉是登进会的族亲,也是登进会的首任族长,相当于今天的会长,黄重吉德贡献,后人感怀在心。
林德顺指出,祖籍福建永春的黄重吉是上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马新华人的社会闻人之一,无论在政经文教等领域的建设,都对当时的社会影响颇钜。他当时的业务遍及马来亚、泰国及福建厦门,经营橡胶加工、食用油、饼干、酿酒、锯木等行业的上下游生意,因此他拥有多家农场,工厂和贸易公司等。
他举例说明黄重吉在致富之余仍不忘贡献社会。对于同乡,他责无旁贷的领导多个会馆、扶持同乡。对于华教,无论是办学还是运营,他一样不遗余力支持;他又透过创办《益群日报》和《中国报》等报刊,以商养文,启迪民智。二战时期,他虽然被迫与日军合作,却又暗中支持抗日力量。他更是不顾生命危险收留当时被日军追捕的盟军军人,获得盟军表扬。
林德顺认为,尽管黄重吉读书不多,却文理极明、口才不俗、态度和蔼,更为难得的是其负责任的精神,大有视公事为己任的气概。由此获得林连玉的赞许,盛赞其是“鹤立鸡群”的华社领袖。林德顺认为重探黄重吉的往事,绝对有助于重构早期马来亚历史的观照,且能让新时代透过旧时代的视角,更完整地了解当时华人社会的面貌。
林德顺也表达了学术界的感慨,这是因为黄重吉较少发表思想言论,也比较少涉及争议性较大的课题,所以记得黄重吉此人的后世也不多。不过,如果能够重写马来西亚的历史,黄重吉作为独立前的华人,其事迹必定会是其中重要的一页。
在问答环节,有数名出席者提问,其中有一位长者更表示他认识黄重吉的后人,并且很乐意与林德顺分享相关的信息,不过他也补充,由于黄重吉的后人大多接受英文教育,使得中文学界鲜少有去接触他们,以提取著史所需的史料。经历一番热烈讨论后,讲座于下午5时许圆满结束,此次讲座旨在让公众能深入地认识黄重吉的事迹。
主讲人:林德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