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陈嘉庚精神奖——拿督张文强及李斯仁齐膺殊荣

“陈嘉庚精神奖”于2014年设立,至今已走过十个年头。“陈嘉庚精神奖”以弘扬陈嘉庚倾资兴学、诚毅致公、奋力开拓、重视提携新秀的精神为主要目标,自创办以来共奖掖四个单位及六位社会人士,即李氏基金、蒙福少年城、马大无语良师中心、MySkills基金会、杨贵谊博士、已故丹斯里拿督郭鹤尧、已故拿督陈联顺、已故丹斯里拿督杨忠礼博士、拿督陈忠登终身荣誉教授及已故陈凯希。历届受奖人或受奖单位皆是对国家社会之政经文教发展方面有杰出表现,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热心慈善的公民或公民企业,实为社会各界可效仿之正面楷模。

“第八届陈嘉庚精神奖”评选委员会在2023年4月份正式启动,2023年“陈嘉庚精神奖”评选阵容与往年一样由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组成,包括庄诒晶博士(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董事暨文化中心秘书长)、张顺发(吉隆坡南益树胶有限公司经理兼董事)、廖文辉教授(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东南亚学系及中文系教授)、陈汉光(《星洲》执行总编辑暨南洋报业基金董事)、杨有为(马来西亚行动方略联盟主席)、陈松青(马来西亚陈嘉庚文化中心副主席)与陈玉聪(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文化中心财政)。

经过5月的正式接受提名,7月的审核及8月的评选后,评选委员会一致同意,本届陈嘉庚精神奖颁发予拿督张文强及李斯仁。本届评委会表示,今届两位受奖人在推动当地教育软硬体建设、为国家培育优秀人才、促进社会发展与繁荣方面都有巨大的贡献,符合嘉庚“兴学办教,提升素质”、“爱国爱民,饮水思源”、“诚毅经营,服务社会”之核心精神。

评委会主席庄诒晶博士致词时表示,本届两位受奖人身处“一南一北”,但他们共同秉持着“教育可以改变个人、家庭、族群甚至国家”的理念,长期推动教育软硬体建设,为国家培育优秀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与繁荣。

南方大家长——拿督张文强

1936年,拿督张文强出生于马来西亚槟城,祖籍海南省文昌市。他的童年正值动乱的时代,在日军铁蹄统治下,物质缺乏,百物高涨,是一段非常艰难的日子。环境的艰难并没有影响拿督文强求学的意志,他半工半读、刻苦努力地修读中学课程。1953年,他毕业于宽柔初中,后来就读麻坡中化中学高级师范班。1955年毕业后担任教师两年,后考入新加坡南洋大学攻读地理系,也曾在《新生日报》报馆兼职。

大学毕业后,拿督文强曾工作一段时间,经过友人的介绍及鼓励,重燃了他在大学期间对民主政治的热情,实现他从政报国的志向,并在1963年、1964年及1978年分别担任过新山市议员、拉美士亚逸班纳州议员及柔佛州行政议员。然而,在1982年全国大选前夕,他与时任州务大臣奥斯曼,双双放弃提名,永别政坛。自此,拿督文强弃政从商,转而为乡团服务,尤其在华团及教育领域之工作上。

拿督文强自1985年至2014年担任新山海南会馆理事长逾30年,1995年至2001年他担任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总会长,积极推动筹购及落成“海南大厦”,联络乡谊,团结族人,在参与世界海南乡团联谊会工作上不遗余力,并曾担任第三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会理事长。1999年,拿督文强作为海南首位接任新山中华公会会长之领袖,是当时一段佳话,并在2000年接办了第17届全国华人文化节,提出“回顾历史,再造辉煌”的口号,为新山传统文化事业开拓了新路向。“文化是我们的灵魂,我们必须保有我们的灵魂”,这是拿督文强热衷对传承及发扬华人传统文化之座右铭。

此外,配合殡葬业的发展、为了公会长期经营及发展,拿督文强于2002年及2004年推动兴建中华山庄及中华大厦。现代化的中华山庄墓园,间接成了公会在未来持续收入的来源之一,为他支持华教和华社发展提供了帮助;中华公会的成功落实,有赖于由拿督文强成立及率领的“筹募大厦基金委员会”,共同努力、不辞劳苦。至今,新山中华大厦是新山象征华社团结的地标性建筑。

童年的经历让拿督文强深知教育是改变人生的重要途径,在他弃政从商后来的日子里,“兴学办教”可说是成了他后半生的主旋律。2000年,拿督文强的母校宽柔中学获准在古来增加分校,他以中华公会会长的身份,率先带领华团积极地推动宽中分校的落实。为筹建分校基金,他推动了“壬午传薪,力创分校”的筹款活动,筹获义款近200万令吉,中华公会更是捐献270万令吉作为校地基金。拿督张不仅推动筹款活动,还动用了过去的政治人脉,在分校申办期间极力向官方争取批文,促成宽中古来分校成功落成。 2006年,他接任了新山华社最高大专学府南方学院的董事长,为了莘莘学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他和他的董事部成员对南院进行软硬体设施的建设及发展,如主办擂鼓公开赛为南方学院筹获10万5千元、筹募千万元百年树人教育基金、建设综合大礼堂、中医大楼与门诊中心、国际教育大楼等。2012年,拿督文强通过政治力量和各方人士的协助,加上优秀的办学成果,南院成功获得马来西亚高教部的高度肯定,促成南方学院升格为大学学院。

马来西亚教育部副部长YB林慧英授奖于拿督张文强,并由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联合主席拿督陈友信与拿督张润安陪同。

李斯仁

李斯仁生于1939年,是吉打州著名的企业家、慈善家,更有“北马区华教守护人”之美誉。年幼时期,他的家境并不富裕,父亲是自炒自卖咖啡粉的小商人。中学时期的李斯仁在每日放学后,便帮忙父亲到处贩卖咖啡粉,尽管他在高二时已考取政府举办的高三离校文凭,但因为生活的拮据,他不得不辍学。此后,李斯仁投身于商场,踏上创业之路。

李斯仁的创业之路始于一台五马力引擎推动的碾米机,当年他遇到资金拮据时,常会有生活陷入窘境的农民前来求助,他不取分文利息,甚至赊米或贷款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正是这种雪中送炭的情怀,让农民都非常愿意把稻谷交给他碾磨,因此他的业务蒸蒸日上,并在1972年拥有自己的碾米厂。1975年,他创立“马来西亚启顺造纸业”,虽过程坎坷,但他以“诚信待人”及“认真负责”作为他奉行一生的经商之道,至今该纸业仍然在不断发展壮大。

“在我的人生中,除了事业,我对生活的意义有着不同层次的追求”,故“教育”亦是李斯仁极为重视的课题,他坚信“唯有教育才能带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让孩子认真学习、快乐成长是华社的使命”。这样的信念让他竭尽全力、义无反顾地支持独立中学办学,毕生热诚奉献于华教事业。

自1973年至今,李斯仁担任亚罗士打培华华小的董事长,为学校的软硬体建设出钱出力,昔日简陋的校舍已发展成如今的巍峨宏伟,对学校的教职员工也是关怀备至。“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给别人撑把伞”,由于当年生活的拮据而不得不辍学,他希望帮助清寒子弟度过升学难关,于是在1994年设立了“李斯仁贷学基金”,为品学兼优的清寒子弟提供免息贷款,让他们无后顾之忧继续深造。“李斯仁贷学基金”创立至今,受惠学生逾千人,贷学金从初始每人获贷3万令吉,倍增至今日10万令吉不等。

2003年,李斯仁以校友的身份接下了吉华独中董事长之职务,当时学校办校基金罄尽,面临生源短缺,他仍以大无畏精神接下“重任”,亲力亲为落实转型计划,确立学校办学方针,因此次年便确立了以统考为主的办学方针。此外,他严格奉行“董事会办校、校长办学”的经营管理模式,故该校从学生人数仅百余人的格局,发展为州内首选学校。如今的吉华独中,以校风正、教风优、学风浓而闻名。 李斯仁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以“一令吉对一令吉”方式募款,以身作则激励筹款士气,以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有关两校建设及发展的各种筹款活动,其中包括《李逸之歌王中王》义演(共筹募157万)、设立《思源图书馆》(共筹120万)、2008年设立学生宿舍大楼,个人捐助50万(共筹300万)、2010年《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教育基金(共筹400万)等,甚至捐出长孙李光鹏的婚礼贺仪近79万,共筹近159万令吉。值得一提,他多年亦坚持每个月赞助60户单亲家庭,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以一颗感恩、谦卑之心回馈社会,为人间带来温暖与关爱。

马来西亚教育部副部长YB林慧英授奖于李斯仁,并由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联合主席拿督陈友信与拿督张润安陪同。